【制度改革】(1)精英運動員青黃不接 下屆奧運成績堪憂 鍾伯光質疑體院搞錯方向

今屆東京奧運,香港奪得一金兩銀三銅共6面獎牌佳績,成績令人喜出望外,在疫情下振奮了港人的心。不過,美好成績的背後,香港各個體育項目,其實都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問題,3年後的巴黎奧運,無人敢說香港的成績還能再上層樓,說不定更會面臨成績大倒退。
香港體育學院前院長,曾一手策劃「香港精英運動計劃」,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鍾伯光形容,現在的體院很不「專業」,既沒有制定大型賽事成績目標,問責意識亦薄弱,製造出越來越多交不出成績的「精英項目」,而政府也沒有全盤發展視野,「踢一踢做一做」,導致今日危機浮現。
要香港體育成績再有突破,鍾伯光認為體院必須痛定思痛,對交不出成績的項目「斬纜」,亦要以專業及問責態度推展計劃,運動員培訓不能再以項目為依歸,而要像當年發掘李慧詩一樣,發現有潛力的運動員後,再針對性加以專門培訓,將他們精英化,否則必如逆水舟,不進則退。

文﹕李向榮 圖﹕黃冠華

單車館使用率低淪為羽毛球場

租用康文署將要實名登記及簽署不得轉讓聲明。
租用康文署將要實名登記及簽署不得轉讓聲明。

一個平常的星期一下午,位於將軍澳的香港單車館相當熱鬧,主場館中有數十人在運動,但他們不是騎單車,而是拿着球拍打羽毛球。

到單車館不是踏單車?原本在沒有比賽的時候,場館中央的準備區位置,會變成8個羽毛球場,供市民預訂使用。至於單車賽道,則因為灣位陡峭危險,不是人人都可以使用,必須完成場地單車訓練班(第三階段),又或者是香港場地或公路單車精英A、B及C隊隊員才有資格使用。

記者所見,現場只有3名人士在教練指導下踏單車,相信是進行訓練。單車賽道使用率長期偏低,2018年政府《審計報告》就曾作出批評,指賽道2014年啟用至2018年期間,使用率一直徘徊在11~35%,而整個場館使用率最高的設施,竟然是兒童遊戲室。

政府全無發展精英運動視野

單車館2014年啟用,當年造價為11億3千萬港元。
單車館2014年啟用,當年造價為11億3千萬港元。

香港單車館是因應香港單車代表隊隊員黃金寶,2006年贏得亞運兩枚金牌後,政府承諾興建的訓練及比賽場館。單車館2014年啟用,當年造價為11億3千萬港元,而同期申請撥款興建、2018年落成的荃灣體育館,少了一條室內單車賽道和可開合式天幕,造價僅為7億6,560萬元,比單車館足足便宜三分之一。

「現在單車館怎樣用呢?除了搞些比賽外,中間位置給人打羽毛球,公眾想用都話危險。」鍾伯光1998年開始出任康體發展局精英培訓總監,2004年出任香港體育學院院長,他說興建單車館、劍擊館這些事例,反映出政府並沒有全盤發展精英運動的視野,個別項目取得好成績,有人要求大興土木便照做,但政府做之前卻沒有認真思考,這些建設是否真的對該項目有幫助。

「不要說楊德強(體育專員),民政事務局的委員會大多是義務性質,開會噴一輪口水就收工,政府根本沒有一個全盤政策。」鍾伯光認為政府的體育政策目光十分短淺:「有人駡就做一做,有人讚又做一做,新加坡都好過我們。」

投資硬件搞體育浪費資源

鍾伯光認為,體育學院必須以專業和問責態度推展精英運動員計劃。
鍾伯光認為,體育學院必須以專業和問責態度推展精英運動員計劃。

政府往往在個別項目取得成功之後,增加對該項目的硬件資源投放,鍾認為認為做法並不理性:「我們要理性思考,裁培運動員需要些甚麼。多一個劍擊館,劍擊項目是否一定會進步?單車館我們有啦,但至今仍是只有一個李慧詩,現在項目更是青黃不接,今屆奧運男子隊連參加資格都拿不到。」

鍾伯光慨歎,如果動不動就用硬件來支持體育,是浪費資源:「運動員需要成績,但不一定要硬件。資源投放在精英運動員的同時,有沒有想過香港有很多人需要幫忙?例如疫情下很多家庭沒有Wi-fi,小朋友無法上網課;又例如是否可以用這些資源去解決劏房問題呢?雖然我是體育界,但我不會那麼自私,我覺得要平衡各方面。精英運動員的資源已經非常足夠,問題只是是否用得其所。」

歷史性港隊奪1金2銀3銅

張家朗
張家朗

東京奧運之前,獎牌對香港來說,只是舊夢。香港於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開始參與,44年後的1996年,阿特蘭大奧運才由李麗珊在女子滑浪風帆,為香港奪得第一面奧運獎牌(金牌)。之後獎牌數目是每8年進一,2004年雅典奧運,高禮澤和李靜奪得男子乒乓球雙打銀牌;2012年倫敦奧運,李慧詩在女子單車競輪賽奪銅。

倫敦奧運之後,香港終於在9年後的「2020東京奧運」大放異彩,先是張家朗在男子個人花劍奪金,彌補了江旻憓失利之痛;繼而何詩蓓在泳館大爆發,一人連奪100米及200米自由泳銀牌;蘇慧音、李皓晴和杜凱琹則為中國香港在女子團體乒乓球項目奪銅牌;劉慕裳和李慧詩之後接力,再為女子空手道「個人形」,以及女子單車個人爭先賽再奪銅牌。港隊一口氣奪得1金2銀3銅,合共六6面獎牌,風頭一時無倆,成績比泰國、菲律賓、新加坡等地加起來還要好,只稍遜於中華台北。

巴黎奧運見不到有人接棒

香港女子乒乓球代表隊在東京奧運全力拼得一面銅牌。
香港女子乒乓球代表隊在東京奧運全力拼得一面銅牌。

今年奧運香港獎牌大豐收,但3年後的巴黎奧運,要保持今屆6面獎牌的成績,鍾伯光認為極之困難。他先說劍擊,張家朗憑超水準表現奪金,即使能保持水準,能否保證奪牌並不「保險」。另外受傷患困擾,大熱倒灶的江旻憓能否再度交出本身最佳水準,仍是一大問號。單車李慧詩今屆其實好邊緣,風帆也是同一狀況。游水靠一個何詩蓓,香港想進步「唔好發夢」。乒乓球方面,鍾伯光同樣看不到下一梯隊可以接捧:「只得杜凱琹、蘇慧音可再打,李皓晴年紀較大,男子隊亦唔得。」羽毛球方面,混雙謝影雪退休,伍家朗高峰已過,後生的也看不到誰能上位,估計難再衝牌。

太多精英項目體院思想陳舊

何詩蓓
何詩蓓

帶領香港精英運動發展的「香港體育學院」,在東京奧運後並未制定下一屆獎牌目標,鍾伯光擔心會令今年豐收的成績無以為繼:「政府每年撥款7、8億給體院,體院應該至少制定兩屆奧運的目標成績,向政府交代。」鍾伯光認為,目標不斷提高理所當然,否則體院應被問責。但事實卻是,體院根本就沒有「制定目標」這回事。

鍾伯光說,連同青少年訓練班,要執行一個可行的爭標策略,至少需要兩屆奧運,即8年時間才能達成,期間體院應當分析不同項目,定立合理指標層層問責,能否達到所定下的目標,就應該是評核管理人表現的標準。

「我發現今時今日體院的運作,思想很陳舊。」鍾伯光說,隨着精英體育項目多年發展,現時精英項目越來越多,花的錢也越來越多,但卻有越來越多項目交不出成績:「精英項目太多不是好現象,有些項目連亞運都得不到獎牌,如果亞運都交不出成績,怎可能是精英項目?一屆無牌、兩屆又無牌,可以踢出去啦!」

教練系統缺問責精神非好現象

不少市民到商場觀看賽事支持香港運動員。
不少市民到商場觀看賽事支持香港運動員。

鍾伯光認為,現時精英運動計劃方向錯誤,因為有不少發展緩慢的項目,仍在運作之中。他以教練系統為例:「一個總教練可以做十多二十年,做到退休,但隊伍成績又不見得很突出。這不是好現象,不是個健康現象。」鍾伯光認為項目得不到好成績,應該換教練,如果同樣情況發生在內地,教練隨時丟官:「你試試如果跳水定了目標,教練拿不到成績,返去一定問責。」

要令發展重拾正軌,鍾伯光認為必須痛定思痛,大刀濶斧改革:「體院必須檢視每個精英運動員項目,看不到前途就必須早點Cut(終止資助),再物色新項目,尋找新運動員。」

體院承擔精英系統須更專業

香港體育學院負責精英運動員發展。
香港體育學院負責精英運動員發展。

可惜的是,現時的精英運動員計劃,情況與鍾伯光的期望剛好相反:「拿不到牌好像無所謂,幾年後又再來,總之水喉照開……但不應該這樣,我們應該要求更高。」

鍾伯光不願點名指出那些項目不合格,因為會「得罪很多人」,但認為要找出來「其實不難」,只要拿過去奧運、亞運的成績出來比較一下,就會一目了然。

項目交不出成績,鍾伯光認為體院不能再有藉口,不能再說甚麽「國際水平很高,香港比不上」之類的話:「比不上就不要做精英項目,好簡單……有些運動項目走到盡頭,便應該決絶一點,不要再發展。」現時多個項目出現青黃不接,鍾伯光直指問題出在體院:「體院定位必須更專業,要承擔起整個精英系統,成敗都要問責,做得好給你Bouns(額外獎勱),做不好就要檢討專業性是否足夠。我們不是不關心普及體育,但精英培訓就是精英培訓。」

精英計劃須「還原基本步」

香港精英運動員計劃經營多年,鍾伯光認為毋須再以項目為依歸,反而應從不同項目中發掘有潛力的運動員,然後針對性照顧這些運動員,將他們精英化:「如果一整隊(精英項目)去做,首先是沒有那麼多精英運動員,第二是整個教練團隊的成本會很高。與其每年要花三、兩千萬去搞一個項目,倒不如用幾百萬去照顧兩、三個精英運動員,成效會高很多。」

對鍾伯光來說,精英運動員計劃應該「還原基本步」,由尋找精英運動員做起,就像當年「明日之星」計劃,透過公開招募有志者來做體能測試,經數據分析後,再建議不同項目「接收」他們。

當年「牛下車神」李慧詩,本身其實擅長田徑,經學校推薦參加「明日之星」計劃,經測試後發現她爆發力驚人,於是將她推薦給單車聯會,李慧詩就是在這個時候才轉型成為單車運動員。鍾伯光希望體院找到「好苗子」後,要認真為孩子計劃,保送他們到最佳、最適合的地方接受訓練,日後代表香港比賽:「送一個小朋友去讀書,要多少錢?當200萬一年,都肯定比整個團隊幾千萬開支便宜。究竟那個做法較經濟,效益較大?」

送運動員國外深造更易見成績

劉慕裳
劉慕裳

「你送他們到外國,就不用專門僱用一整隊人去培訓他們。例如網球,目前是精英項目,但『嘥氣』啦,如果找到個好苗子,索性送去美國讀書啦,利用別人的系統訓練……同樣道理,游水和田徑都可以同一方式處理。」鍾伯光舉例說:「何詩蓓如果不是到美國讀書,那有今日的成就?為應付3年後的奧運,她不可能留港訓練,一定是往美國或澳洲。留在香港不可能再進步。」

其實中國運動員,早就走上「保送」之路,澳網及法網女單冠軍李娜,9歲開始打網球,15歲加入國家隊,但她成功的轉捩點,是得到體育品牌Nike贊助,到美國德州紐康姆網球學校(The John Newcombe Tennis Ranch)受訓,結果成為中國首位大滿貫網球女單冠軍球手。

「所以說體院的角色,最重要是以專業的眼光去選才,例如有學界比賽,要派人去打探,英文叫Scouting,找到好的運動員,再推介給教練。」鍾伯光寄望未來體院能夠在自身的角色上作出調整,在發掘人材之外,亦需要發掘新項目,並探討該項目的發展潛力:「例如滑板和街舞,兩個項目都在發展階段,體院可以為這些項目做些計劃,探討未來如何發展。」

69364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